喪葬與人道
【原文】哭泣不秩聲,翁缞绖垂涕,處倚廬,寢苫枕塊;又相率強不食而為饑,薄衣而為寒。使面目陷,顏色黧黑,耳目不聰明,手足不勁強,不可用也。(《墨子·節(jié)葬下》)
【大意】哭泣不用平常的聲音,披麻戴孝涕淚交加,住在(守喪期所住的)倚廬中,睡在草墊上,枕著土塊。又競相強忍著不吃而任自己饑餓,衣服穿得單薄而任自己寒冷。使自己面目干瘦,臉色黝黑,耳朵不聰敏,眼睛不明亮,手足不強勁,(因之)不能做事情。
人死了,哀婉痛惜,人之常情。祭奠以作永遠的告別,居喪以告慰逝者的英魂,活著的人能從這些儀式中感受到人世的溫暖和親情。
喪葬的本意是人道,但具體的喪葬行為,卻與人道相悖甚遠。
古時,王公大人辦理喪葬,必定是大棺套中棺,皮革裹三層,隨葬的璧玉準備好,加上戈劍鼎鼓壺大盆,刺繡衣服和白練,車馬的瓔珞上萬件,車馬女樂也都準備齊全,還必定要除清墓道,修建的陵墓比山陵還要高。
如此巨額的財富從何而來?自然是用百姓的血汗換來的,但這些財富就這樣輕易地被埋到地下,從而加劇了百姓生活的貧困。
古時候居喪的方式,更無人道可言。
無論是否真的哀痛,也無論是否心甘情愿,都必須按既定的方式行事:哭泣不分晝夜以致聲咽,披麻戴孝痛哭流涕,守在墓旁邊的茅屋里,睡在茅草上,枕著土塊,還要相互強制著不進食而挨餓,少穿衣服而受凍,弄得臉色又黑又黃,消瘦不堪,耳朵聽不清,眼睛看不明,手腳無力,不聽使喚。
可見,凡屬與人道相悖的喪葬,都該廢止。
現(xiàn)今已沒有古時候的喪葬儀式了,但實質上相仿的東西,是否還在束縛著我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