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硯正在給新鑄的鐮刀開刃,聞言放下磨石,擦了擦手上的鐵灰走過去。
她解開黑布,一股潮濕的銅銹味撲面而來,露出里面的物件——
長約六尺的農具,耒頭是青銅制的,呈分叉狀,像兩只并攏的鳥爪,表面覆蓋著厚厚的青綠色銹層,像裹了層陳年苔蘚,有些地方還結著白花花的鹽霜。
木柄早已腐朽得只剩根部,黑乎乎的,像段燒焦的木炭,隱約能看到刻著個“墨”字,筆畫被蟲蛀得坑坑洼洼。
“這是……”
阿硯用指尖輕輕碰了碰青銅耒,銹層簌簌往下掉,落在鐵砧上像撒了把碎玉,“像是耕種用的耒,可這分叉的樣式,比尋常耒頭復雜得多。尋常耒頭是直柄單叉,這怎么是雙叉,還帶個活動關節(jié)?”
“你管它是什么?!?/p>
木公往墻角的工具箱里瞥了眼,那里只有些普通的除銹工具——
竹刀、麻布、半罐白醋,連她常用的提純酒精的陶甕都被掛了把銅鎖,鑰匙串在木公腰上晃悠,“給你的家伙什都在這兒,別想著用那些歪門邪道的法子。墨家的規(guī)矩,修舊物得守古法,花里胡哨的沒用?!?/p>
石陀剛劈柴回來,肩上扛著半捆棗木柴,看到鐵砧上的青銅耒,把柴往地上一放,湊過來摸了摸:
“這銹夠厚的,怕是有些年頭了。木公,這是哪來的?看著像是老物件,莫不是祖師爺傳下來的?”
他掌心的老繭蹭過銹層,帶出幾道深痕。
“不該問的別問?!?/p>
木公瞪了他一眼,眼角的皺紋擠成個川字,“做好你劈柴的活計,少管閑事?!?/p>
他又轉向阿硯,聲音冷得像淬了冰,“記住,一月為期。修不好,別說我沒給你機會。”
說完,背著手轉身就走,青布袍角掃過地上的鐵屑,留下道淺淺的痕,剛到門口又停下,頭也不回地補了句,“修壞了,也一樣滾蛋?!?/p>
坊門“吱呀”關上,阿硯盯著青銅耒看了半晌,突然指著耒頭分叉處的銹跡:
“石陀你看,這里的銹色不一樣。”
她指尖點著耒頭內側,那里的銹層比別處更厚,邊緣還帶著人工涂抹的痕跡,像塊補丁,底下似乎藏著什么,“尋常銅銹是自然形成的,邊緣發(fā)虛,這處卻方方正正的,像是有人故意抹上去的?!?/p>
石陀湊近了細看,果然,那片銹跡比周圍高出半分,形狀還帶著點弧度:
“還真是。難道是以前的人想藏什么?”
他轉身拿來竹刀,剛要往下刮,被阿硯一把攔住。
“別用蠻力。”
阿硯按住他的手,竹刀的刃口離銹層只有寸許,“萬一里面有刻痕,刮壞了就麻煩了。手冊里說過,老物件的銹層有時候是保護層,得用‘分層除銹法’?!?/p>
她取來陶碗,倒了半碗白醋,用麻布蘸著輕輕擦拭銹層,“先讓醋泡軟表層銹,再一點點剝,跟揭瓦片似的,得有耐心?!?/p>
兩人忙活了一下午,太陽斜斜照進坊里時,青銅耒的銹層漸漸剝落,露出底下青黑色的銅面,像塊被擦亮的墨玉。